这件事,先问一句:是谁把徐家汇路地道的横梁给撞坏了?答案看起来很简单——一位开平板车的司机,但事情远没有这么单薄。
早上五点多,36岁的陈某驾着装有大型水泥构件的平板车进了地道,明明有有限高提示,他还是硬闯,结果把横梁撞出大洞,“汇”字都掉了。事发后他倒车离开,黄浦警方已以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刑事拘留。现场照片清楚地显示:横梁左侧有裂纹,掉落的混凝土被彩条布临时包裹,东西向通行一度受影响,晚高峰周边路段堵得像绵羊排队买菜。
▶进度与影响
当地部门连夜勘查并发布了修复计划——从9月30日晚到10月10日晨分时段管制,三个全封闭时段明确写在公告里,其余时间单车道限流通行,10月10日6:00恢复正常。提醒驾车的朋友们:看到限行别急躁,慢一点就是多一份安全,听从现场指挥,别加塞变道。
▶从个体到体系
把这事放大来看,不只是“一个司机出错”的新闻。司机可能图省事、也可能被企业压时间、也可能是导航没提示你走错路;企业的监督不到位、承运合同对风险管理松懈、道路限高标识和前端预警的震慑力也可能不够。再往里看,城市基础设施有脆弱点:一块掉落的混凝土就能牵动几公里的通勤节奏,说明平时的检维修、预防性养护不能省。
▶该追谁的锅?
当然,驾驶员要为自己的判断负责,撞了就得承担法律后果。但把所有责任单点到个人,也容易把制度漏洞遮掩起来。更合理的做法是:追责与反思并行——问清楚企业管理链条、问清楚限高警示和技术手段为啥没发挥作用、问清楚平时的养护检查走没走过场。对市民而言,拍照、发帖、监督同样重要,那些现场画面推动了事情往前走。
讲到这里,有几句想提醒公众和决策者:城市不是赛场,图快往往付出更大代价;运输不是一人事,关系到上万人每天能否安全出行;施工信息必须更透明,修路安排要把市民出行方案想周到。
你觉得,这事该把锅全部扣在司机头上,还是该把目光放远,盯住那条更长的监管链条?欢迎说说你的看法。
安全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