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克兰政坛发生大动荡,总统团队倍受换帅压力,心腹说出派别内斗
6月27日,乌克兰政坛正经历近年来最剧烈的震荡。随着俄军在东部战线的持续突破与国内腐败指控发酵,总统泽连斯基的核心团队陷入空前危机。这场权力洗牌的背后,既有战场失利的直接冲击,也暗藏着乌克兰政治生态中盘根错节的派系博弈。6月24日,乌克兰副总理切尔尼绍夫戏剧性地结束了长达7天的“流亡”,主动向国家反腐败局投案。这位被称为泽连斯基“影子内阁”成员的高官,因涉嫌土地腐败案滞留奥地利,其家人早已移居海外。这一事件暴露了泽连斯基团队内部的信任裂痕——作为总统最亲近的盟友之一,切尔尼绍夫的倒台不仅削弱了总统府的行政效能,更成为西方质疑乌克兰反腐诚意的突破口。更深层的危机来自美国的战略转向。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,白宫对泽连斯基的态度从“战略伙伴”转为“绊脚石”。6月26日,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在接受采访时威胁对莫斯科发动导弹袭击,试图以强硬姿态挽回西方支持,却被美国媒体批评为“外交自杀”。这种矛盾在北约海牙峰会上达到顶点: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宣称乌克兰“没有加入北约的资格”,而特朗普团队对泽连斯基的求援请求置若罔闻。内部权力斗争的白热化同样令人瞩目。6月19日,泽连斯基突然解除陆军司令德拉帕特职务,任命亲北约的沙波瓦洛夫接任。这一人事变动被解读为对军方“保守派”的清洗——德拉帕特曾公开反对泽连斯基将征兵年龄上限提高至60岁,而沙波瓦洛夫在美军战争学院的受训经历,显然更符合西方对乌军改革的期待。这种“换帅”策略在司法系统同步展开:6月21日,泽连斯基任命亲信克拉夫琴科为总检察长,取代因贪腐指控被解职的前任。然而,这种“亲信政治”正在反噬泽连斯基的权威。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被曝长期绕过内阁直接决策,其主导的“小圈子”被反腐组织称为“乌克兰最大的腐败源头”。更危险的是,叶尔马克与美国的关系持续恶化:他私下称特朗普的中东特使为“俄罗斯间谍”,导致乌美高层沟通陷入僵局。这种双重困境迫使泽连斯基在6月25日公开表态:“若人民需要新领袖,我不会恋栈权位”,罕见释放妥协信号。议会层面的弹劾压力同样不容小觑。今年3月启动的弹劾程序已获得312名议员支持,指控泽连斯基“军事决策失误”与“外交受挫”。6月19日,基辅爆发千人抗议,退役军人与工会成员高呼“泽连斯基下台”,要求归还被反腐机构非法占用的资产。这些抗议者设定的6月24日最后期限虽已过去,但威胁升级为全国性行动的阴影仍笼罩着首都。战场失利与政治危机形成恶性循环。6月以来,俄军在顿涅茨克地区单日造成乌军460人伤亡,防空导弹库存告急。而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(6月22日)更让乌克兰雪上加霜——五角大楼承认已将部分防空系统转移至中东,导致乌南部防线出现漏洞。这种资源流失直接反映在泽连斯基的支持率上:尽管3月民调显示其支持率回升至65%,但6月的最新数据已滑至35%,创历史新低。国际社会的态度分化加剧了局势复杂性。匈牙利持续阻挠乌克兰加入欧盟谈判,而日本虽承诺提供33亿美元援助,却将资金与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利息挂钩,实质是将乌置于大国博弈的漩涡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泽连斯基试图通过矿产协议(如6月18日启动的锂矿招标)换取美国支持,却被特朗普团队视为“商业投机”,进一步削弱了信任基础。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乌克兰的双重依附性:既依赖西方军事援助,又受制于国内寡头政治。泽连斯基团队试图通过“清洗”亲美派巩固权力,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——美国支持的反腐败机构与社会活动家,早已形成独立于总统府的权力中心。当6月26日英国宣布提供350枚防空导弹时,其资金来源竟是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利息,这种“代理战争”的逻辑,让乌克兰的主权正在不知不觉中流失。面对内忧外患,泽连斯基的应对策略显得捉襟见肘。他一面调走“功高震主”的职业军人(如前总司令扎卢日内),一面又不得不依赖西方培训的亲信军官。这种矛盾在6月24日的北约峰会上暴露无遗:泽连斯基宣称与特朗普讨论了停火协议,而美方却矢口否认,凸显其外交话语权的丧失。展望未来,乌克兰政局的走向取决于三重博弈:泽连斯基能否在9月议会选举前重建权威,西方对乌援助的可持续性,以及俄罗斯在冬季攻势中的军事表现。若战场局势持续恶化,不排除出现“宫廷政变”或提前选举的可能——正如俄总统助理帕特鲁舍夫所言:“2025年的乌克兰可能不复存在”。这场动荡不仅是泽连斯基个人的危机,更是乌克兰国家命运在战争泥潭与大国博弈夹缝中的痛苦重塑。 #深度好文计划#
安全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