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值暑假,马晓迎就已提前到校,尝试成为一名“产品经理”。她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(下称“广研院”)的2025级新生,刚被该校岭南创新人才实验班(下称“岭南班”)录取。
在岭南班,马晓迎除了有本校导师外,还有一名企业导师和创投导师。未来,马晓迎的开题报告一旦在评审中脱颖而出,她就将获得10万元研发资金;开题内容更将成为产品孵化的起点,直接挂钩企业需求与市场前景。
岭南创新人才实验班学生正在上课(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图)
今年首次招生的岭南班,力图探索产学研投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师专业型硕士培养新模式。为响应时代号召、地方所需,这是广研院打造的岭南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实验班试点工程。
一体推进教育发展、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,广研院通过岭南班试点工程推动产教深度融合、成果高效转化、人才多维锻造,助力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彰显新时代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担当。
展开剩余81%破壁融合:市场为尺,重塑产教生态链
“我们是第一个'吃螃蟹'的人。”作为岭南班班主任,广研院华山学者准聘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牛冠冲这个暑假就在忙活。假期期间,岭南班开展了工程培训,广研院为学生免费提供住宿和课程,鼓励他们提前接触产品设计规划的知识。
过去的教学体系是缺乏这样的实操的。“岭南班想要真正去做一些产品,就需要有这样的工程能力、动手能力。”牛冠冲道出了传统产教融合时常陷入的困局:企业缺资金投入,教师缺实践动力,学生成果难逃“毕业即沉寂”的魔咒。
岭南班选择刀刃向内,重构逻辑——让市场需求成为指挥棒,企业难题化作练兵场。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规划,直接投入产品,同时与企业深度绑定。
“以往课程理论多、实践少,除非自己打比赛。但岭南班在教完基础后,直接给你一个诸如无人车这样的产品去开发,能力提升是实打实的。”马晓迎的体验印证着变革。
岭南班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,以校企协作的工程项目为载体,以产品研发与成果转化为主线,建立校企投协同培养机制,全方位引导学生进行产品发明创新——
在师资方面,每个学生将配置广研院、合作企业、创投机构“1+N”导师组,由广研院导师担纲第一责任人,形成覆盖技术攻关、产品迭代、商业落地的全覆盖。
在教务方面,岭南班建立与市场需求、行业发展衔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。“每个团队必须联合一家企业提出产品方向,确保研发从起点便瞄准市场销路。”牛冠冲谈到。
在考核方面,建立以“广研院-企业-创投”为核心的评价协同机制,把产品市场竞争力、技术转化率纳入核心考核指标,真正实现“破五唯”,将科研成果“写在大地上”。
需求端精准锚定;资源端深度耦合;评价端破立并举……岭南班希望从根本上扭转高校“闭门造车”、企业“无解可寻”的双向困局,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制度模板。
打通梗阻:全链护航,成果转化加速度
真金白银,在成果转化的各个阶段都将及时注入,有效推动产品研发进展和创新项目孵化。
第一学年,每个学生可获5000元的资助,用于市场调研相关开支;第三学期,开题阶段的报告即是一份《产品商业化设计书》,其中的优质项目可获10万元研发资金;第四学期,中期考核优胜者更将获30万元助推产品中试。整个过程中,未达标者则严格退出,资源不断向优质项目倾斜。
“开题、中期引入退出机制,就是要让资源流动到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。”岭南班方案设计者、广研院执行院长王从思教授点明逻辑,“节点式资本助推”帮助创新成果突破重重梗阻,最终成为合格的市场产品。
这即是成果转化的要义。
在教育者们看来,以产品为导向的岭南班,更像是一个载体,可以把企业引进校园,并提出实际应用的问题,从而牵引科研成果的输出。“在以往的科研流程中,构思出来的问题往往形成一个专利、一篇论文就结束了。在企业的牵引下,更多的问题可以从作品向产品、商品转化。”岭南班首席联合导师组成员、广研院教授裴庆祺说。
成果转化,除了有创造产品的期待,还有利益共享的激励。一旦学生的科研成果形成收益,学生及导师团队可获收益的80%,广研院收益剩余的20%;成果孵化企业则由投资方、师生团队与广研院共商收益,学校收益以管理费形式反哺科研。此举极大激活师生持续创新与市场开拓的积极性。
目前,广研院已经与超400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,部分学生已在联合企业开展产品设计。对于其中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,广研院还有意与企业进行联合投资。未来,校企甚至会针对一些产业化阶段的共性问题开发课程。
“我们通过系统性机制设计,将科技成果转化嵌入人才培养全流程,破解‘实验室到市场’的断层难题。”裴庆祺表示,“这不仅缩短了产业化周期,更探索出‘科研、转化、收益、再反哺’的正向循环路径。”
育才新途:多方加持,培育创新工程师
从岭南班走出的学子,应具备何种特质?
广研院的育人图谱表明,培养既具备深厚工程技术能力,又具备创新思维和商业洞察力的“卓越工程师+创新创业人才”综合型人才,为大湾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支持。
这份底气,来自一套覆盖全流程的育才体系。
首先,进入岭南班的学生都是“优中选优”而来。按照计划,每级岭南班招收20名学生。广研院导师、企业导师和创投导师联合组成考察小组,录取具备创新潜力和成果转化意识的考生,确保选拔出符合岭南班定位的优秀生源。
其次,岭南班的学生将有全面的创新创业保障。在校企联合创新基地,广研院导师夯实理论基础;在企业创新实践基地,学生嵌入企业团队,直面工程挑战;在产学研投融合创新基地:创投导师为技术注入商业基因,推动市场转化。
此外,创新创业的学生将直接对话社会。岭南班学子的学术能力由学校把关,研发能力交企业检验,商业化潜力由创投评估。在此基础上,反馈机制还加入了“社会评价”环节,包括合作企业的客户反馈、市场反应、行业专家意见等。
“虽然课程挑战大,但老师会拆解小项目让我们循序渐进,最终力争亲手打造出有影响力的产品。”马晓迎对此深有体会。如她一样的首批20名学子,正成为大湾区破解“卡脖子”难题与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新生代力量。
产教融合的深度,决定人才培育的高度。岭南创新班如同一棵新栽的梧桐,其根系深扎高校“试验田”,枝干则伸展至企业车间与创投前沿。当市场需求的活水持续灌溉,成果转化的养分不断回流,终将引得高水平人才“凤凰来栖”。(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稿)
发布于:北京市安全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